近年来,高台县创新推行“县域一体、数字赋能、资源共享、组团发展”模式,构建以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、基层卫生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成员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,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、服务网络高效协同,全县医疗服务整体效能显著提升,经验做法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。
党政主导“明方略”,统筹推进体系“筑根基”。坚持政府主导、顶层设计,为医共体建设筑牢制度与组织保障。一是健全治理架构。成立由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任“双组长”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,出台《高台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方案》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医院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》等配套政策,形成“统筹调度、高位推动”的工作格局。二是统筹资源管理。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建成远程心电、远程影像、医学检验、病理和消毒供应五大资源共享中心,至目前,共完成远程诊断1.78万例,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服务资源共享,“镇检查、县诊断、镇治疗”模式已成常态。三是畅通运行机制。在人员管理一体化基础上,整合医疗机构诊疗收入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,全面落实“两个允许”薪酬分配机制,推行全县统一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,打破“诊疗靠创收、服务靠经费”的传统瓶颈,以“一体考核”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,构建统一高效的服务运行体系。
资源下沉“破难题”,夯实基层服务“强网底”。聚焦群众就医需求与基层服务短板,从“硬件升级”与“软件优化”双管齐下,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。一是强化硬件支撑。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,新建卫生院5个,2025年更新基层血球分析仪9台、生化分析仪10台;县财政每年预算90万元改善村卫生室设施,2025年新改建村卫生室12个、为23个村卫生室配备电脑、打印机;同步开展“医疗服务提升年”“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”,从6S管理、感控管理、质量管理全维度发力,实现“硬件提标、软件提质”的双重突破。二是推动人员下沉。制定《高台县医务人员下沉管理办法》,由医共体牵头医院选派12名主治以上职称医师,每周常态化到成员单位开展坐诊、带教查房、健康宣教等工作,落实下沉人员补助,已发放下沉补助资金5万余元,确保优质医疗资源“沉得下、留得住、用得好”。三是实现中医全覆盖。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,实现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,卫生院、村卫生室均能开展6类10项、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,建成省级旗舰中医馆1个、中医阁12个,2025年正在建设6个,满足了群众“就近看中医、用中药”需求,基层服务多样性持续增强。
医防融合“强协同”,构建健康服务“新格局”。打破“医”“防”数据壁垒与服务界限,推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深度融合。一是构建医防融合新平台。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信息系统接口,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与诊疗、检验、影像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,建成城乡“医防一体”信息化管理平台;当医疗系统诊断或体检出重点人群信息时,可自动推送至公共卫生系统与签约医生,公卫专干实时查收、核实建档,既减轻工作负担,又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的精准度与效率。二是健全慢性病防治体系。以高血压、糖尿病规范管理为突破口,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纳入医共体建设,组建2个慢性病管理中心、9个医共体健康促进专家团队,推行“1+1+1+1”家庭医生服务模式(1名县级医师+1名乡镇医师+1名公卫专干+1名村医),形成 “未病早预防、小病就近看、大病能会诊、慢病有管理、转诊帮对接”的全链条医防融合体系。三是推进体重管理进乡村。为持续推进全民体重管理工程,高台县将减重门诊“搬”至群众家门口,从医院的智能体重秤到村头的中医养生操,从灶台的限盐勺到手机上的医院推送的“彩云讲健康”,医共体牵头医院组建的医防融合团队实施的“减肥健康课”已覆盖全县56个村,以体重管理小切口撬动了全民健康大变革。
人才流动“聚动能”,激发创新发展“新引擎”。以机制改革为核心,优化人才引、育、用、留全流程,为医共体建设注入人才活力。一是完善人才政策。实施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、卫生人才服务基层专项政策,促进优质人才向基层流动;注重从具备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医疗机构负责人,近三年共选拔30余名优秀人才担任基层卫生院负责人,强化医疗机构领导班子专业化建设;累计评聘正高级职称8人、副高级职称33人、中初级及内部岗位等级200余人,持续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建设。二是推进轮岗交流。建立人员轮岗交流长效机制,出台优秀人才到偏远镇卫生院工作的优惠政策,对115名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进行调整轮岗,为鼓励优秀人才到偏远乡镇工作,对偏远镇个人医疗奖励绩效工资每人每月提高200、300元的标准,进一步激发基层医疗机构内生动力。三是激励人才奋发。积极开展先进模范评选表彰,推荐入选全省“第二批陇原青年英才”1人、省卫生健康行业“优秀青年人才”1人、市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7人、县管拔尖人才8人,2024年高台县5个优秀医师团队、护理团队及46名优秀医师受到省、市表扬。